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形態(tài)特征
樹皮灰色、灰褐色或灰玄色,幼時平滑,老時縱裂。假二杈分枝。單葉,對生,葉大,卵形,全緣或有淺裂,具長柄,柄上有絨毛?;ù?,淡紫色或白色,頂生圓錐花序,由多數(shù)聚傘花序復(fù)合而成?;ㄝ噻姞罨虮P狀,肥厚,5深裂,裂片不等大?;ü阽娦位蚵┒沸危洗?裂、反卷,下唇3裂,直伸或微卷;雄蕊4枚,2長2短,著生于花冠簡基部;雌蕊1枚,花柱細長。蒴果卵形或橢圓形,熟后背縫開裂。種子多數(shù)為長圓形,小而輕,兩側(cè)具有條紋的翅。在某些地區(qū),泡桐花又被稱為喇叭花。
重要品種
蘭考泡桐
蘭考泡桐(P. elongata)。樹干通直,樹冠寬闊、圓卵形或扁球形。樹皮灰褐色。小枝節(jié)間長。葉卵形或?qū)捖研?,先端鈍或尖,全緣或盤據(jù),上面綠色或黃綠色,有光澤,下面被灰黃色或灰色星狀毛?;ㄐ颡M圓錐形,花蕾洋梨狀倒卵形,花大,長8~10厘米,花萼鐘狀倒圓錐形,淺裂約三分之一,花冠鐘狀漏斗形,淺紫色。蒴果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5厘米,直徑2~3厘米,外有細毛而無粘腺,不粘手。種子小,橢圓形,連翅長5~6毫米。集中分布在河南省東部平原地區(qū)和山東省西南部。安徽北部,河北、山西、陜西、四川、湖北等省均有引各種植。垂直分布海拔可達1400米。
楸葉泡桐
楸葉泡桐(P.catalpifolia)。樹干通直,樹冠圓錐狀。葉似楸樹葉,長卵形,葉片下垂,先端長尖,全緣,上面深綠色?;ü诩氶L,管狀漏斗形,淡紫色,長7.5~8厘米。蒴果較小,橢圓形,長4.5~5.5厘米。以山東膠東一帶及河南省伏牛山以北和太行山的淺山丘陵地區(qū)為重要產(chǎn)區(qū),平原地區(qū)較少。河北、山西、陜西等省也有分布。
毛泡桐
毛泡桐(P.tomentosa,圖1 毛泡桐)。樹干多低矮彎曲,樹冠傘形。小枝、葉、花、果多長毛。葉卵形或廣卵形。花序為廣圓錐形,花蕾近球形,萼深裂,被毛不脫落,花冠鐘狀,鮮紫色或藍紫色。蒴果卵圓形,外被乳頭狀腺,粘手。分布于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各省,以陜西及河南西部為重要產(chǎn)區(qū)。
[泡桐] 毛泡桐籽桐(河南),P.tomentosa(Thunb.)Steud。樹冠傘形。葉廣卵圓狀心形,后頭具長柄的樹枝狀毛,或粘質(zhì)腺毛,上面具直立的單毛。花序枝廣圓錐形,側(cè)枝較細長,聚傘花序有總梗與花柄近等長。萼深裂過半,不脫毛。在紫色花冠內(nèi)有紫線條或無,長5—6厘米。果卵圓形,果殼薄、殼質(zhì)。一般結(jié)實許多。本種是北方分布較廣的種,在長江中下游以北至遼南、北京、太原、天水一線寬大地區(qū)均有種植;長江以南地區(qū)多有引種,分布范圍較廣。鄂西北的漢水流域,陜南及豫西山地有野生,湖北神農(nóng)架山區(qū)分布到海拔1800米處,四川的岷江流域也有紀錄。 毛泡桐在鄂西北山地另有一個類型,其特點是萼外密被黃色絨毛,花冠寬大,基部突然膨大,似川泡桐花,干形較通直。分布于海拔800—2000米的山地。
白花泡桐
白花泡桐(P.fortunei,圖2白花泡桐)。樹高可達27米,胸徑達2米。幼枝、嫩葉被枝狀毛和腺毛。葉心狀長卵形,先端漸尖,全緣,圓錐狀聚傘花序,花冠白色或淡紫色,腹部皺褶不顯著,花萼淺裂。蒴果橢圓形,長6~10厘米,果皮木質(zhì)較厚。長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區(qū))為重要產(chǎn)區(qū)。北自河南南部大別山區(qū),南至廣東、廣西,東起臺灣,西至云南、四川,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廣西可達海拔1150~1520米,湖北西部及四川東部達600~1300米,四川峨嵋山可達2000米。
川泡桐
川泡桐(P.fargesii)。全體密被棕黃色星狀絨毛,枝條及葉外面無毛。葉心形,廣卵形,不粘。聚傘花序無總梗或很短?;ü诎咨蜃仙?,鐘狀,在基部彎曲處以上驀然膨大,花萼鐘狀,裂片卵形深裂,不反卷。蒴果卵形,長4厘米,果皮革質(zhì)。分布于四川、云南、貴州、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南部。垂直分布可達海拔1200~3000米。
臺灣泡桐
臺灣泡桐糯米泡桐(廣西)、鐵泡桐(四川),P.kawakamii Ito。樹冠傘形。葉卵圓狀或廣卵狀心形,成熟葉后頭毛為直帶樞紐的單毛,只有單個分叉的毛、星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葉粘手?;ㄐ蛑閺V圓錐狀,分枝希罕、粗壯。聚傘花序無總梗?;ㄝ嗌盍堰^半,不脫毛?;ü陂L3—5厘米,為本屬較小者,蒴果卵球形,果小長2—2.5厘米,寬2厘米。果殼薄殼質(zhì),不足1毫米,結(jié)實多。種子長圓形,種翅褐色,包羅種翅長2.5—3.5毫米,寬2.5毫米,也為本屬較小的。本種重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東南各省,包羅: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省區(qū),鄂西南、川東南也有分布。大多生長在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多野生。本種從果的大小來看。顯然存在大果和小果兩個類型。
種植技術(shù)
泡桐在中國種植歷史悠久。北宋陳翥所著《桐譜》一書,比較全面地紀錄了古代庖悅耳民在泡桐種植和桐木利用方面的豐富經(jīng)驗,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2021年以后泡桐造林得到很大生長。
泡桐育苗方式有插根、播種、留根等,以插根育苗較普遍。苗□地應(yīng)選用排灌利便、土壤通氣良好、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砂壤土和壤土,重茬地不宜。苗木長度以15~20厘米,粗度以1.5~4.0厘米為好。株行距1.0×1.0米或1.0×1.2米。在苗木生長發(fā)育歷程中加強水肥管理和防治病蟲害。
一般隨整地隨造林,采取穴狀整地,深1米,長、寬各1米。根據(jù)造林的目的和經(jīng)營管理程度確定合理的造林方式和造林密度。在路旁、渠旁、河旁,可成行栽植,株距可為3~5米;在條件較好的地區(qū),株間還可栽紫穗槐等。在宅旁、村旁可帶狀或塊狀栽植,初植造林密度4×4米。執(zhí)行糧食作物-泡桐間作時以桐為主的間作型,初植造林密度5×5米,每畝26株;以糧為主的間作型,造林密度5×40米,每畝3株;桐糧并重的間作型,造林密度5×10米,每畝13株。造林一般在秋季落葉后到第2年春季發(fā)芽前舉行。有的地區(qū)舉行秋季帶葉栽植,也可取得較好效果。
適應(yīng)范圍
泡桐原產(chǎn)我國,分布很廣,大致分布于北緯20~40°、東經(jīng)98~125°之間,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崗地、平原生長良好。耐干旱能力較強,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方仍能正常生長,但不宜在強風(fēng)打擊的風(fēng)口和山脊處栽植。泡桐為喜光樹種,不耐蔭蔽,多栽于四旁,在土壤肥沃、深厚、濕潤但不積水的陽坡山場或平原、崗地、丘陵、山區(qū)栽植,均能生長良好。
泡桐花語
泡桐花語——永恒的守侯,期待你的愛
泡桐之鄉(xiāng)
河南省民權(quán)縣王橋鄉(xiāng)曾獲天下“泡桐之鄉(xiāng)”美譽,是我國帶葉栽泡桐的起源地,締造了泡桐單株積材5.4方歷史紀錄。先后有美國、加拿大、日本、匈牙利等2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專家學(xué)者旅行觀測,該鄉(xiāng)桐木資本豐富,優(yōu)質(zhì)桐木積材上萬萬方,是制作各種家具與工藝品的優(yōu)質(zhì)質(zhì)料,同時也是出口創(chuàng)匯的寶貴資本。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nèi)容均為作者提供、網(wǎng)友推薦、互聯(lián)網(wǎng)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yè)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如有侵犯您的版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轉(zhuǎn)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01929.html。